文藝4 黃鈺文
109學年度第一學期通識教育徵文比賽 第三名

於我來說,世界上很多理路都是相通的:探索宇宙也要探索夸克,尋找歷史脈絡也要尋找人生脈絡,連結社會現象也要連結身心理現象……內與外,古與今,所有領域都是通向「未知」的道路,而彼此之間又能夠相互應證,我想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尤其當那個「未知」的核心是富具哲學、宗教甚至科學等意義的「真理」之時。
「相信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過去在修心理學通識時我曾明白:很多衝突與抱怨都源自於不滿,雖然我不至於感恩一切,但要相信現況是最好的,相信一切都有所幫助,相信路邊被我雙眸納入的每一草每一木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義。因此當我注意到自己意外選修的黑格爾邏輯學可以與自然通識課程中的知識相呼應,又能夠解釋經典內容,不得不說我的內心是很激動的──即便我不知道那扇向我揮手的大門是否為真。
黑格爾邏輯學提到有限與無限的流通性,換句話說,一體兩面並不是兩個面,而是看似兩個面,實質上只有一個面(就像莫比烏斯環那樣);佛道等宗教也講道是一種循環,是生老病死,是四季更迭,也是因果輪迴;而在自然通識:電影與科學時看的電影中,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裡也提到,黑洞看起來是靜止,但其實他是同時在吸入跟噴出的,只是兩者相抵,看起來才是靜止態。忘記是在哪裡聽說的:人的細胞每分每秒都在汰舊換新,下一秒的你跟上一秒的已經是不一樣的了。即便如此,「我」依然是「我」,是看起來緩慢成長中的類似靜止的狀態,而就某種程度來說,「我」也是不斷在變動的。
從表面上看,哲學似乎與科學有著死對頭般的關係,不過道不同,理的痕跡卻能找到些異曲同工之妙,像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我想那個所謂的「真理」應該就是能夠解釋一切的東西吧?跨域的旅途雖然看似毫無相干,但我相信在過程中一定也能找到那條通向羅馬的街道,外文不會永遠與數學全無交集,建築也不會完全自哲學中脫離,都是完備所學的一個技能點罷了,我們卻因為習慣於專精某一領域,而對勇敢跨域的人們感到驚訝,但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跨域之旅中行走,只是起點不同,讓人誤以為一切都不一樣。
高中時曾讀過一首英文的詩《The Road Not Taken》,不可否認的,選擇不同的路的確會看見不一樣的風景,不過都是從A走到B,以結果論,從左或從右又有什麼區別呢?先踏左腳還是右腳會影響什麼嗎?懶洋洋地享受微風並打個哈欠,和在無人的樹林裡放個無關緊要的小屁而自得其樂,不也都是快樂嗎?跨域也好本科系也罷,我認為知識的學習重在理解與融合,如果只是當作多學幾門課是沒辦法好好運用經驗的,應該找到他們彼此聯繫的那道鎖鍊,將一門一門的知識串接起來,跨出舒適圈而遇見真理的脈絡,如此這般,跨域之旅終將成為知識之旅,一切又當回歸活到老學到老的積極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