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3 徐嘉邦
109學年度第一學期通識教育「跨域之旅」徵文比賽第一名

跨域,是鼓勵學生進行跨領域課程的學習,建立跨域學習深度,協助學生拓展第二專長。
對我來說,跨域學習是一場充滿未知的旅程,如佛羅斯特《未走的路》一般,無論去向何方,這條路依然美妙,儘管,我只是個旅人,無法分身同時踏上多條路,但我所選擇的,總是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這趟旅程,可能是平靜的、緊張刺激的也可能是掙扎坎坷的,但始終都會是滿載而歸的。
在跨越選修中,我所修習的是科學傳播,當初我會選修這門課程是因為我本身對科學知識格外的感興趣,再加上喜歡拍影片,所以看到了這門「科學傳播」課就毫不猶豫地選了,也幸運的選上了。
因為在這堂課所學的與我本科系所學的大不相同,在剛開始學習這些新的知識時都感到格外的陌生,而且很多知識都是我先前所未學過的,所以從認識科學到實作拍攝影片對我來說都是一大挑戰。
一開始的我們就如乘著一葉扁舟在無盡的汪洋上漂泊,在風和日麗的早晨,吹著和煦的風,聽著嘩嘩的海,只需要探索周遭的事物,好好的享受當下即可,一切是那麼的美好,那樣地安詳,直到漂到了期中,老師宣布要期中考和期中報告時,忽然風雲驟變,漸漸刮起狂風,讓所有漂泊的船隻左搖右擺,大家開始驚慌失措,不停地在驟雨和狂風中掙扎。
大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來面對這場挑戰,有的卯足全力試著將船滑離暴雨區,有的待在原地苦撐,而有的則是化作土石與之沉淪。
當驟雨來襲時,我找到了鄰近的夥伴,兩人同舟共濟,互相幫忙,輪流滑過了這場暴雨,一人報告一人找資料,藉此,我們領悟到了大海的奧妙,從海鳥四散的飛和天空瀰漫的雲來判斷天象;從生活和經驗來發現,在這科學傳播的課程中,我們不僅了解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科學知識,還學到如何以科學家的方式來看待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事物,其包括了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和運動科學。從自然科學中,我們了解到在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的構造和生存模式,如昆蟲的構造分為頭、胸、腹三個部份,有複眼與一對觸角等等。生存方式如豬籠草的甜蜜陷阱、獅子魚使獵物產生錯覺進而捕捉和水蛭靠吸血維生且能用在醫療上等等的自然科學知識。
那在應用科學,我們所學的有AI、VR和AR的介紹和運作原理等等的相關知識。
運動科學包括籃球選手運動的科學解析,還有動物在掠食時所用到哪些肌群來產生爆發力等等的相關知識。這些知識使我們在認識科學這條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讓我們在生活上更加便利,也能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危險,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直到最後,快到期末時,我們得自己做一部跟科學相關的影片介紹或實驗,老師一步步帶我們,從擬企劃、寫腳本到實際操作,最後再剪輯影片的一連串的影片製作,或許在過程中我們是遇到不少的瓶頸,嘗試過各種失敗,甚至有放棄的念頭出現,但老師依然鼓勵著我們,並個別的為我們的企劃作指導,直到最後,我們終於完成了一部符合「科學知識傳播」的影片了,我做的是網球的運動科學,其中涉及到了輪軸原理和槓桿原理等相關知識。
無論做的好壞與否,至少在過程中有所收穫,在最後有所成果,一葉扁舟在經歷無數的大風大浪後終於漂泊到了岸上,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