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18」路,由捷運港墘站到文化大學,每日上午早上七點由捷運港墘站發車,下午四點半則由文化大學發車回到捷運港墘站。
「通勤19」路,由捷運北投站到文化大學,每日上午6:40、7:20、9:40,由捷運北投站發車,07:20由文化大學一站返程,下午則16:45由文化大學一站發車。
「通勤20」路,由捷運明德站到文化大學,14:45分由文化大學一站發車,18:00由捷運明德西安站發車。

「通勤18」路,由捷運港墘站到文化大學,每日上午早上七點由捷運港墘站發車,下午四點半則由文化大學發車回到捷運港墘站。
「通勤19」路,由捷運北投站到文化大學,每日上午6:40、7:20、9:40,由捷運北投站發車,07:20由文化大學一站返程,下午則16:45由文化大學一站發車。
「通勤20」路,由捷運明德站到文化大學,14:45分由文化大學一站發車,18:00由捷運明德西安站發車。
文藝組的孩子總有無限可能,這裏提供各項徵才資訊,讓同學們省去找尋機會的時間,多了把握住更多可能!
|尋找校花校草 #PCCUnique #品牌代言
PCCUnique 尋找文化大學 Model 拍攝最新一季的 PCCUnique 帽T
徵求[2021 PCCUnique服飾品牌大使]
《招募條件》
①中國文化大學在校生、畢業生
②男女生皆可
③活潑開朗、有外拍經驗佳
《待遇與拍攝》
①享有專業棚拍與校園曝光機會
②獲得PCCUnique最新帽T一件 詳情見:https://reurl.cc/0x1MdK
【甜蜜滋味・徵文佳作】文/郁雲龍(80級系友,現任台北市立大安國中教師)
文/郁雲龍(全文轉載自聯合電子報 )
吃入這口熟悉的鮮奶油蛋糕,我吞下的是眷戀以及對歲月沈澱的層層回憶,還有回憶裡的親友與每一份香甜的溫暖。
小時住在鄉下,家裡附近就只有一家麵包店,只要過生日,就是去訂一個蛋糕,毫無選擇焦慮,從不費心,因為就只有傳統海綿蛋糕,夾層鋪上布丁、果醬、芋頭、或者水蜜桃,然後外表蓋上厚厚的鮮奶油,點綴些櫻桃、草莓、芒果乾……這就是最豐盛的生日佳餚了!
我總是會貪戀著那甜膩滑潤的鮮奶油,一口接一口,把它犁平,宛若農夫耕田,留下一條條的溝壑。
「啊──你不能這樣吃啦!這樣別人怎麼吃?」阿母和姐姐會寵溺的責難,然後加入掠食者角色,開始搶奪。
嚴肅的父親會顯露出難得的笑容。我則小心翼翼的切下一塊「淨土」,乖巧的端給他,然後再心虛的回去攻城掠地。我們只是平凡的四口之家,經濟拮据,但在溫暖的燭光,黃韻飄搖的燈蕊裡,卻讓陋舍蛻變為最華麗的宮殿。
那是我百吃不膩的蛋糕,隨著頭髮疏落,眼花齒搖,老爸早已辭世,媽媽病體纏鬱,姐姐出嫁……這家麵包店卻屹立不搖的傳承下來,口味依舊如昔,鐵打不變,也不知如何能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裡百折猶生。
多年來,吃過的甜點糕餅不可勝數,我也漸漸釐清家裡附近這海綿蛋糕的成分和製作流程,顯然不能符合如今養生健康的洪流趨勢。但只要過生日,我還是晃著老態龍鍾的步履,走進店裡,望著面目熟悉的老闆,或者是他的兒女?
「老闆,訂個8吋蛋糕,裡面要布丁和藍莓的,外面用黑森林奶油……」
不用費心挑選,因為口味從沒變過,他們的品項也未與時俱進。店裡還有幾位社區老鄰居,顯然也是預購,彼此點頭咧嘴而笑,似乎傳遞著一份心裡靈犀的默契。
我想,我們品嚐的不是口味,而是堆疊的時光和記憶,更有忠誠的感情,吃在口裡,甜在心裡,鐫刻在靈魂深處。
※心動金句1:
我吞下的是眷戀以及對歲月沈澱的層層回憶。
※心動金句2:
我們品嚐的不是口味,而是堆疊的時光和記憶,更有忠誠的感情。
於我來說,世界上很多理路都是相通的:探索宇宙也要探索夸克,尋找歷史脈絡也要尋找人生脈絡,連結社會現象也要連結身心理現象……內與外,古與今,所有領域都是通向「未知」的道路,而彼此之間又能夠相互應證,我想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尤其當那個「未知」的核心是富具哲學、宗教甚至科學等意義的「真理」之時。
「相信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過去在修心理學通識時我曾明白:很多衝突與抱怨都源自於不滿,雖然我不至於感恩一切,但要相信現況是最好的,相信一切都有所幫助,相信路邊被我雙眸納入的每一草每一木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義。因此當我注意到自己意外選修的黑格爾邏輯學可以與自然通識課程中的知識相呼應,又能夠解釋經典內容,不得不說我的內心是很激動的──即便我不知道那扇向我揮手的大門是否為真。
黑格爾邏輯學提到有限與無限的流通性,換句話說,一體兩面並不是兩個面,而是看似兩個面,實質上只有一個面(就像莫比烏斯環那樣);佛道等宗教也講道是一種循環,是生老病死,是四季更迭,也是因果輪迴;而在自然通識:電影與科學時看的電影中,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裡也提到,黑洞看起來是靜止,但其實他是同時在吸入跟噴出的,只是兩者相抵,看起來才是靜止態。忘記是在哪裡聽說的:人的細胞每分每秒都在汰舊換新,下一秒的你跟上一秒的已經是不一樣的了。即便如此,「我」依然是「我」,是看起來緩慢成長中的類似靜止的狀態,而就某種程度來說,「我」也是不斷在變動的。
從表面上看,哲學似乎與科學有著死對頭般的關係,不過道不同,理的痕跡卻能找到些異曲同工之妙,像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我想那個所謂的「真理」應該就是能夠解釋一切的東西吧?跨域的旅途雖然看似毫無相干,但我相信在過程中一定也能找到那條通向羅馬的街道,外文不會永遠與數學全無交集,建築也不會完全自哲學中脫離,都是完備所學的一個技能點罷了,我們卻因為習慣於專精某一領域,而對勇敢跨域的人們感到驚訝,但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跨域之旅中行走,只是起點不同,讓人誤以為一切都不一樣。
高中時曾讀過一首英文的詩《The Road Not Taken》,不可否認的,選擇不同的路的確會看見不一樣的風景,不過都是從A走到B,以結果論,從左或從右又有什麼區別呢?先踏左腳還是右腳會影響什麼嗎?懶洋洋地享受微風並打個哈欠,和在無人的樹林裡放個無關緊要的小屁而自得其樂,不也都是快樂嗎?跨域也好本科系也罷,我認為知識的學習重在理解與融合,如果只是當作多學幾門課是沒辦法好好運用經驗的,應該找到他們彼此聯繫的那道鎖鍊,將一門一門的知識串接起來,跨出舒適圈而遇見真理的脈絡,如此這般,跨域之旅終將成為知識之旅,一切又當回歸活到老學到老的積極之中吧。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曾說過企業用人之前,需要將員工分成三種,第一種是自燃型員工,第二種和第三種分別是他燃型員工和不燃型員工,這樣的員工積極進取、奮發向上,不但能夠超出主管的預期,還有高情商的表現,像這種員工,是稻盛和夫會將之納入主管培養的人才;第二種是他燃型員工,這類的員工仰賴公司的激勵政策,呈現被動狀態,缺乏積極度;第三種是不燃型員工,這種員工再怎麼激勵也不會發光發熱,積極進取。
我想世界未來的人才也是像稻盛和夫所說的—自燃型人才,唯有能夠時時自我進步、不輕易停留腳步的人才能推動公司成長。
當然,自燃型人才這個說法是蠻籠統的,像是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有:高情商、創造力、跨界能力等等,但是自燃型就像是基石一般,比別人更多的動機和努力去學習這些能力,我想這是很重要的。
在這裡我想引伸一個關於努力的題外話,曾經剛上大學的自己第一次在大孝館跑道跑了半圈就氣喘吁吁,根本不像一個年輕人該有的樣子,看看其他同學跑了幾圈還是活蹦亂跳的,跑完還去打球。於是我決定開始練跑步,從三圈、四圈、五圈…到了現在兩天一次的九圈,現在跑九圈也就是一千六百的公尺幾乎是不會累了,想想中間堅持了多久,有多少次想放棄,但最後都撐過來了,成果是很棒的滿意的,我想這裡有著些許的自燃型的影子在裏頭,往往自燃型的人能夠堅持到最後,並完成目標。
回到題內,跨界能力是未來世界所需的重要能力,像是之前曾在網路上看到有業者在販賣機裏頭置入了新的欄位,這個欄位上只看見一張紙上寫著:想不到甚麼就用抽的吧!結果這個欄位竟然是最受歡迎的欄位,許多好奇的消費者都會選擇這個欄位的飲料,導致賣家還要時常去補貨,看到這裡我就很納悶,全台有那麼多家販賣機,就僅僅只是一張紙條怎麼會那麼受歡迎呢?但後來仔細想想,才發現這牽扯到了行銷、創意還有消費者心理等等的領域。
跨界能力最有趣的例子也包括了Youtuber經營網路的紅人藉由網路平台營利,像是網路高知名的音樂老師開設網路課程、影片觀賞時間而獲利的音樂頻道、追求觀看次數獲利的網紅,這些人都是藉由自身在網路上的知名度獲取地位、發言權和金錢的。
記得大一下因緣際會接觸了製作影片,了解到製作一部影片需要學會許多能力,比如企劃發想、字幕文案設計、影片剪輯、旁白聲音錄製、攝影、場地設計還有影片主旨等等,我想這中間也許會牽扯許多的技能和能力,往往在上課時只會學習一兩個,往往我們從中還會再分組分工進行,於是我們只學會了
單項能力。
但是假設未來進入職場上,一開始的我們總是單打獨鬥,頂多有一個裡面只有配備了一台電腦的工作室,那麼我們就需要學會所有能力,假設資金充足直接組了一個大型工作室成為老闆,那麼也應當要了解每個工作的流程和內容,這也回歸了我們應該要有跨界能力這回事。
學校通識課程主要有三大方向:人文、社會及自然通識課程。其實這些學科就是帶領我們看看自身科系以外的學術內容,像自己的本科系屬於人文的範疇,自然通識對我來說就是比較不熟悉、陌生的領域,然後通識是自選的課程,我想學到東西和嘗試的心態,於是我選擇了感覺偏實務類型的App Inventor,App Inventor是手機程式開發的入門程式,用圖樣和程式拼圖的模式設計程式。
在某堂下課時,我跑去請益老師:App Inventor上課所學的東西是否可以用於業界以及未來的程式開發?
老師很認真的回答:App Inventor是手機軟體的開發程式之一,當然可以設計程式碼製作App,不過呢,如果真的要成為專業的App軟體程式設計師的話,還是需要學會編寫真正的程式碼,App Inventor比較多的是讓我們這些新手可以初步了解程式的運作模式,熟悉它,等到更有經驗後,就可以建議嘗試編寫真正的程式碼了!
聽完老師的話後,頓時茅塞頓開,更加了解了這堂課的核心理念,是讓我們初步熟悉手機程式設計,我想這個理念也跟通識課程很像,都是讓學生們嘗試著不同的領域。
回想剛上大學時,班級老師一直提醒我們這些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的學生要學習第二技能,嘗試走出去探索不同的領域,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能做到的是寫寫東西、文案,頂多加上了解一些印刷方面的事務,但如果能跨領域延伸自己通識所學的話,在編寫程式、設計手機的軟體的同時我們又能運用自身所長,也就是更了解人們心理這塊做出更有人性化的軟體內容,相信必定是1+1大於二的效果。
也許未來的自己,會接觸手機軟體設計這塊,一個軟體的設計並不僅僅只是編寫程式,還有企劃發想、動畫設計、行銷廣告、文案內容等等,也許在資源豐富的大學間可以學到更多的相關知識,像自己就曾用學校的電腦製作出巨大的海報用於社團宣傳,也在學校的社團學到的企劃、分組溝通的能力,相信隨著時間成長,實力也會越發強大,總有一天可以從小芽成長為大樹的!
時間總不為誰停留,感謝在每個時間線陪伴、幫助自己的老師、朋友們,也感謝那一個上了大學後永遠都在進步的自己,未來還待我闖,人生還待我拚,帶著生命的風霜苦甜開帆啟航吧!
根據2020最新的一份LinkedIn人才趨勢報告指出,雲端、AI 和大數據成為企業競相尋找的人才技能,另外區塊鏈也漸漸超越成為其中的第一名。
對於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的自己來說,區塊鏈是個遙不可及的名詞,平時觸碰不到,也無交集,但是區塊鏈對於現今人類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比特幣就是區塊鏈的起源,區塊鏈其實就是公眾的電子記帳資料庫,依靠複雜的密碼學和數學演算法解決資料安全的問題。
那麼我們不會這些技術難道就不能成為世界需要的人才了嗎?
並不是的,所謂行行出狀元,各行各業都有自己出路,只要在一條路走的深走的遠相信也是可以有所成就的。
以自身的經驗來說,大二跟大家一樣要選擇自己的跨域,需要上網選填跨域的六個志願,而我選擇了網頁設計跨域課程,理所當然的第一堂課就被滿滿的程式碼炸裂了視覺感官,茫然的不知所措。
怎麼辦呢?現在退出還來的及嗎?當時的我是這麼想的。
很可惜,當然不能!
記得有句話:不能反抗,那就學著享受吧!於是我咬著牙開始我的程式之旅,一開始非常辛苦每次下課後都還在電腦桌前再待三十分鐘,苦苦的編寫老師每次的課堂作業,而且這還不只,因為下一堂有其他學生上課的關係,聽到他們打鬧歡笑的聲響都要強忍著不被分心,以及扛著好奇的檢視的目光在程式海中衝鋒破浪。
還記得也有一次作業還沒做完,竟然跑去問下一堂老師會不會切換電腦畫面,幸好那次上課不會。總之學習網頁設計的路途包含了許多的波折和坎坷的,但是命運總是會眷顧不會放棄的人,在經過半個學期後,對於網頁設計程式碼的編寫已經越發熟練了,甚至從程式編寫的過程中帶來了成就感和樂趣。
網頁設計是偏向專業技能的東西,我認為如果要成為未來職場的工具的話還是需要一些其他技能來輔助,比如說平面設計、影音設計等等,如果再配合本科系的文字表達能力的話將會是全能的工作者,也會是未來企業喜愛的員工,增加自己在未來職場的競爭力。
未來的工作已不再如從前般產業單一,而是多元蓬勃發展,尤其是網路上的工作者,比如說假設我要當一個部落客或是文案寫手,那麼我不僅僅只能做著寫手的工作,也許還可以自己架設一個精美的購物網站,網站裡有漂亮的元素、圖像設計、以及吸引人的文案內容,又更甚是再創一個Youtube頻道成為現今流行的影音創作者,主打個人知名度行銷模式,這種模式下個人也可以媲美媒體的第四權,不再侷限在少數機會中,只要有心有專長或是個人魅力,人人皆可以在社會中有巨大的影響力!
有時候課本上的知識也許不能代表職場中需要的一切,我們更需要所謂的軟實力。
軟實力主要包含了情商、創造力和溝通合作,這些能力是在出社會後非常重要的,比如一個餐廳老闆如果缺乏情商,那麼他可能會無法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而且也過於自我,這樣要該如何帶領一個能為顧客著想、還會讓客人有二顧想法的團隊呢?所以說情商是很重要的。創造力最大的體現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時能否很快解決它。溝通能力就不必說了,是職場上的必要品,其實大學的分組報告就可以發現,有些人總是划水等到報告的最後一天才出現,有些人總是推卸責任,甚至還有人根本不做事,你想想看職場上你想跟這個人合作嗎?老闆喜歡不做事搞消失推卸責任的人嗎?
用腳趾想都知道當然不會喜歡!
因此我認為除了將本科系的創作、跨領域的課程顧好外,也要鍛鍊自己的軟實力,才能在未來的職場上左右逢源、處處吃香。
最後想說的是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健康得到再多的身外之物都是枉然,大學生嘛,不外乎熬夜通宵、燈火通明、山上大殺三方山下夜夜笙歌,別把身體搞壞了啦!
期勉自己未來更好、身邊人好、世界好!
我本身是文藝創作組的學生,課程上會學到許多寫作的技巧。我個人從以前就非常喜歡寫作,但其實喜歡寫作的人,可說是非常的多,我只不過算是在這茫茫的宇宙中,其中一顆微小的星星罷了!而寫作並不代表以後一定要成為一名作家,寫作的範疇其實非常的廣,只要有創意及巧思,也可以在很多面向發光發熱。像是當編輯、寫文案及企畫等都是一個可以與寫作畫上相關的符號。我也期許自己以後能成為在文創產業中的一顆小螺絲釘。
我覺得自己相當幸運能選到自己喜歡的跨域課程,其中「流行文化」這門課,啟發了我許多想法。像是做人物誌的觀察,要設計出一項產品,可以從觀察客群開始,觀察客群的特點,無論是多微小平常的事,都可以拿來作紀錄。蒐集這些特點後,便要由一群人一起腦力激盪來丟出許多想法,在這個階段裡,無論是多天馬行空的點子,都可以提出來,因為很多產品都是從不可能到現在被真實的創造且呈現在我們眼前,就像是智慧型手機、網路等就是一個例子。創意與想法從來沒有優劣之分,只有能不能被創造實現的可能!
當我們有一堆想法後,就需要去思考這個創意可不可行,這時我們需要將不可行的想法刪去,像是技術無法達成、資金與預算不足或是環境不允許等因素,都是需要經過審慎的評估的!而我們要在剩下來的想法中,選出一個最好的來進行創造、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也可能遭遇瓶頸及困難,甚至可能面臨到需要從頭開始的困境。當產品完成後,更是需要經過多次的測試與衡量才能被推向市場及大眾。
而要推出一項新產品,除了會經歷上述的過程外,推出產品時的宣傳、廣告、文案等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當然我們要有優秀的產品,可是若沒有適當的宣傳方案的話,必不能引起大眾的關注,更可能讓一個優秀的產品在廣大的市場中慘遭遺忘與埋沒!只要是身為一位創作人,肯定會希望自己的產品被大眾熟知及喜愛,因此廣告的設計也是需要有創意及巧思的,我們常常在電視上看到各種突兀的置入性行銷,雖然有打到廣告,但是在大眾的心裡可能是反感的,這樣就失去了打廣告與宣傳的意義了。
既然宣傳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就必須創造出一個最能吸引客群注意的廣告。文案的內容既不能誇大不實但又要凸顯產品是最特別的,要能明確的讓客群了解產品功用及說明產品的優點。雖然不能誇大產品,但呈現的方式可以很多元,無論是文字、影片等都是不錯的方式。在文案的方面,就絕對跟文字脫不了關係,我們可以利用文字為產品配上一篇動人的樂章,其實每一個文字背後都有很深的涵義,只要能了解文字所代表的涵義,便能寫出優美的文案。若結合時下流行的元素,相信能與大眾產生共鳴。
文藝創作的範疇是很廣泛的,可以是寫作、創造劇本也可以應用在廣告宣傳上。今日的文學作品,說不定明日就被翻拍成影視作品,其帶來的周邊利益是很可觀的。像是《哈利波特》、《魔戒》、《琉璃》、《陳情令》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流行是一種風潮,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無時無刻都在變化。因此,我們可以將流行的元素與文創結合,相信能碰撞出燦爛的火花。
在今日科技不斷的日新月異下,且網路媒體時代的來臨,我們必須跟上潮流但又不能被一昧的牽著走而失了自己的主見,倘若失去了自己的主見,那與機器人有何區別?唯有不斷的提升自己且保有自己的創造力、想像力及思考力才能使自己能不被世界所拋棄、遺忘,更不會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目前的我想不斷的去探索,不想給自己設一個無形的框架,阻礙了自己發展的空間,因為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準,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才是眼前最重要的。設計一個產品與創造一部作品都是相當考驗創意及創造力的,再加上與流行元素的結合,必能有絢爛的光芒。因此,我會不斷的寫作,無論是散文、現代詩、奇幻作品等我都會不斷的嘗試。以後也可能當編劇、進入廣告公司、編輯、作家等都是有可能的。時刻關注世界局勢、流行趨勢也勢必是不能缺少的。要在這大千的世界中,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跨域,是鼓勵學生進行跨領域課程的學習,建立跨域學習深度,協助學生拓展第二專長。
對我來說,跨域學習是一場充滿未知的旅程,如佛羅斯特《未走的路》一般,無論去向何方,這條路依然美妙,儘管,我只是個旅人,無法分身同時踏上多條路,但我所選擇的,總是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這趟旅程,可能是平靜的、緊張刺激的也可能是掙扎坎坷的,但始終都會是滿載而歸的。
在跨越選修中,我所修習的是科學傳播,當初我會選修這門課程是因為我本身對科學知識格外的感興趣,再加上喜歡拍影片,所以看到了這門「科學傳播」課就毫不猶豫地選了,也幸運的選上了。
因為在這堂課所學的與我本科系所學的大不相同,在剛開始學習這些新的知識時都感到格外的陌生,而且很多知識都是我先前所未學過的,所以從認識科學到實作拍攝影片對我來說都是一大挑戰。
一開始的我們就如乘著一葉扁舟在無盡的汪洋上漂泊,在風和日麗的早晨,吹著和煦的風,聽著嘩嘩的海,只需要探索周遭的事物,好好的享受當下即可,一切是那麼的美好,那樣地安詳,直到漂到了期中,老師宣布要期中考和期中報告時,忽然風雲驟變,漸漸刮起狂風,讓所有漂泊的船隻左搖右擺,大家開始驚慌失措,不停地在驟雨和狂風中掙扎。
大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來面對這場挑戰,有的卯足全力試著將船滑離暴雨區,有的待在原地苦撐,而有的則是化作土石與之沉淪。
當驟雨來襲時,我找到了鄰近的夥伴,兩人同舟共濟,互相幫忙,輪流滑過了這場暴雨,一人報告一人找資料,藉此,我們領悟到了大海的奧妙,從海鳥四散的飛和天空瀰漫的雲來判斷天象;從生活和經驗來發現,在這科學傳播的課程中,我們不僅了解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科學知識,還學到如何以科學家的方式來看待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事物,其包括了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和運動科學。從自然科學中,我們了解到在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的構造和生存模式,如昆蟲的構造分為頭、胸、腹三個部份,有複眼與一對觸角等等。生存方式如豬籠草的甜蜜陷阱、獅子魚使獵物產生錯覺進而捕捉和水蛭靠吸血維生且能用在醫療上等等的自然科學知識。
那在應用科學,我們所學的有AI、VR和AR的介紹和運作原理等等的相關知識。
運動科學包括籃球選手運動的科學解析,還有動物在掠食時所用到哪些肌群來產生爆發力等等的相關知識。這些知識使我們在認識科學這條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讓我們在生活上更加便利,也能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危險,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直到最後,快到期末時,我們得自己做一部跟科學相關的影片介紹或實驗,老師一步步帶我們,從擬企劃、寫腳本到實際操作,最後再剪輯影片的一連串的影片製作,或許在過程中我們是遇到不少的瓶頸,嘗試過各種失敗,甚至有放棄的念頭出現,但老師依然鼓勵著我們,並個別的為我們的企劃作指導,直到最後,我們終於完成了一部符合「科學知識傳播」的影片了,我做的是網球的運動科學,其中涉及到了輪軸原理和槓桿原理等相關知識。
無論做的好壞與否,至少在過程中有所收穫,在最後有所成果,一葉扁舟在經歷無數的大風大浪後終於漂泊到了岸上,滿載而歸。